穿越古今,纵横万里,洞悉纷繁世事,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为你解析大国之间博弈的底层逻辑,欣赏历史长河的波光谲异。
对日本而言,在东亚及太平洋确立霸权地位,这是一个远比英国崛起时面临的更为苛刻的目标,如果日本以英国为其发展样板而非以瑞士的话,那日本就必须在中国、俄罗斯、美国的铁三角中强力破局。而明治维新却将日本送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称霸世界的道路,但其力量却不足以支撑其称霸的野心。
明治维新对日本未来的选择影响是深远的,尽管历史给予其积极意义相当高的评价,但我们同时也需要警惕,如果将这场运动与同时期的俾斯麦领导德国时的有限扩张及后来的中国“不称霸”外交政策比较,就会发现明治维新对日本未来最具灾难性的影响是它提出了与日本国力不相匹配的,或者说,远超出日本国力的外交目标。也正是明治维新的成功及其对日本未来目标的确立,使缺乏资源的日本患上了老虎般的野心
。如果说俾斯麦之后德国的灾难来源于它背离了俾斯麦为德国制定的有限扩张路线,那么日本后来的灾难则是由于其政治家过于执着追求明治目标的结果。
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与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德川幕府实行的封建锁国政策开始动摇,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实力派萨摩和长州两藩,在“尊王攘夷、国富民强”的口号下倒幕运动。1868年,维新派实行明治维新改革,废除封建割据的幕府体制,确立了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恢复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天皇睦仁于同年颁布《御笔信》昭示臣民,宣称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不问一身艰辛,经营四方,安抚亿兆,冀终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政府以德国宪法为蓝本制定了本国的第一部宪法,改革国家法制,并从英国聘请海军专家,助力日本建立现代化的海军,从德国陆军聘请专家帮助他们实现陆军现代化。日本军官被派往西方国家的军事学院学习先进战法,尽管本国已建立起军火工业,但仍从国外购买现代化武器。所有这一切背后的政治目标就是实现富国强兵。对日本来说,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需要协同发展的。此后日本政治一直在明治目标的重压下在中俄美之间疯狂试探。
1855年,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阴提出在美、俄、中之间以中国为突破口的策略,以邻为壑,鼓动日本“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取之势”。1871年,山县有朋建议兵部当前目标在于内,将来之目标在于外。为此,日本开始实行征兵制,成立常备军并培养陆海军军官,构筑炮台建立沿海防御,制造军舰、生产武器。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海军战舰吨位从1880年的15000吨,飙升到1914年的700000吨,增长46.7倍,成为世界第七海上强国,海军战力的增强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日本崛起之初面临的对手众多,以台湾为临界点,南方有英国、荷兰,东西两面有美国、中国。日本借力打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部分实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提出的战略目标。
对于日本而言,台湾是其和平发展的极限。其不在于日本占领台湾能为其带来地缘政治利益多少,而在于日本自身力量无法消化这些利益。占领台湾必然生产的结果就是,日本为保住这些既得利益,就需要控制台湾的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边从小笠原群岛到马里亚纳群岛至关岛一线;西边则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浙闽两省及南洋菲律宾等,这将使日本置身于至少与两个以上的大国直接对抗的起跑线上。
通过拿破仑战争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世界战争历史,表明同时与两个以上的大国直接对抗往往难有成功的。不幸的是,在明治遗策的重压下,日本错误地将占领台湾当做国家崛起的起点。
1874年,日本企图侵略台湾,但未能如愿。1875年,日本舰队入侵朝鲜江华岛,随后强迫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7月,日本与英国、美国签订同盟条约,在英国、美国、沙俄等国不同程度默许情况下,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和朝鲜。在日英条约签订后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摧毁了清朝北洋舰队。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及台湾,获得了进入南中国海的战略跳板,并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将福建、浙江划入其势力范围。
此后,日本开始为武力驱逐沙俄的势力做准备。1896年7月,桂太郎提出《统治台湾意见书》,主张北守南攻,即在确保日本海与朝鲜半岛安全的同时,以台湾为立足点,向华南和南洋扩张,扩大日本的影响力。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英国签订同盟条约,并获英国对日本沙俄宣战的默认。1904年2月8日,日本袭击了沙俄在中国旅顺口的部队,并在次年5月击败沙俄太平洋舰队,导致沙俄最终战败,不得不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由此日本成为独霸东北亚的地区强国。1910年日本与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被并入日本。
扩张至此,对日本来说,日本的一系列扩张已达到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默认极限,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些侵略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中国、沙俄和美国铁三角之中,日本的这些行为已得到沙俄和美国方面不同程度的支持,甚至有了某种程度的怂恿。这种条件不仅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是难得一见的,即使放眼整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在明治时期所确立的目标的影响下,资源极为匮乏的日本并未采取节制路线,反而选择了与德国威廉二世相似的无限扩张政策。
1914年,日本利用对德宣战,占领了中国山东省和太平洋上德属岛屿。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妄图将中国彻底变成自己的殖民地。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进入昭和时代。1927,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田中义一提出在美苏中铁三角之间的寻找突破的策略,即先占领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地区,再以此作为跳板,占领中国大陆。
在明治维新政策的驱动下,地缘政治资源匮乏的日本已不再节制,开始向中国挑战并提出环环相扣的实施方案。而日本要实现征服世界的目标,必然会遭受美国和俄罗斯的遏制;而打破美俄遏制的突破口就是中国。在占领台湾之后,日本计划把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作为切入口,等待有利时机,采取逐步扩张的方式侵入内外蒙古,从而将中国变成其战略基地。
到1931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争总动员的准备,拥有23万配备新式武器的军队。1931年6月中旬,日本参谋本部策划侵略中国东北,在制定《对满蒙方案》后,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7月,日本陆军省向传达给关东军这份报告,此文件实际上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纲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策划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2月进攻热河省,侵袭华北。3月27日宣布退出国际联盟。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此后日本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12月18日,在北平成为伪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6年8月7日,广田内阁提出《基本国策纲要》,推动海外扩张。随后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推进了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38年10月,日本成功占领广州、武汉,暗示着其在中国战场上取得的实质性成果。至此,日本似乎有意放慢扩张步伐并转而消化在中国战场上的成果,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解放区战场。
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下一步战略方向选择,即南进与英美冲突还是北上与苏联冲突的问题。日本北进派于1938年7月至8月在张高峰地区,1939年5月至8月在诺门罕地区,向苏联发动进攻,结果惨败。
由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协定,日本北进彻底无望,加上美国对其日益加紧石油限运,日本这时完全忘却了美国曾在19世纪70年代对其侵略中国台湾的支持,以及英国及美国曾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日俄战争中对日本的支持,最终选择以昔日的盟友美国和英国为对手,全速进军太平洋。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迅速向南中国海推进,到1942年夏,先后占领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尼、关岛、威克岛、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上其他许多岛屿。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日本在迅速扩大其战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陷入与美国和中国同时作战的困境,其国力在迅速推进的战线上日益透支。资料显示,日本经过从19世纪末的均势扩张到1937年全面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其海上的扩展潜力已接近国力的极限,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国力已开始萎缩。1937年,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七大国中,日本国民收入位居末位,而国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居第一。日本在七国的战争潜力为第六位,美国为其11.92倍。
面对悬殊如此巨大的国力差距,日本不仅没有意识到收缩战线,巩固和消化已掠夺到手的地缘政治利益。相反,受到德国和意大利初期战争胜利的影响,于1937年和1941年重复了拿破仑向欧洲两个大国即英国和沙俄挑战的战略性错误,全面发动致其死命的侵华战争和对美的太平洋战争。结果,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分别扩张制陆权和制海权的目标指引下,日本战争潜力消耗殆尽,最终在1945年8月遭到美国、苏联和中国的三角合击,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至此日本明治以来所取得的全部政治经济成就和地缘战略利益,在中美苏的联合绞杀下,几乎全部丧失殆尽。从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时期的崛起到20世纪40年代战败,日本不仅未能撼动中俄美三角的围困,而且还从哪来回哪去,由此耗空了已聚集了近百年的国力。
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