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走进位于凯里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初色东方(贵州)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凯里市蜡染传承人靳秀丽正在操作绘蜡设备,进行蜡染喷印生产。
苗族蜡染技艺于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让这门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适应现代生活需求,靳秀丽选择科技赋能蜡染生产的道路。
“绘蜡是蜡染制作的重要环节,过去靠人工绘蜡,要用蜡刀边蘸蜡液边绘制,效率低。”靳秀丽介绍,人工绘蜡依赖于绘娘的技艺,每个人的技艺水平不一样,大批量生产的订单很难保证品质一致,在绘制过程中更是难以避免出现绘制错误等问题。
过去没有设备,大批量订单来了也很难接。为了突破传统制作技艺的限制,靳秀丽和团队决定从现代化生产工艺着手,寻求科技化转型的解决方案。“银饰制作、刺绣制作都相继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市场更广了,我就想怎么样也能把蜡染也能实现机器生产,从而补充过去单纯依靠人工的不足。”靳秀丽说。
“最初只是设计一支绘蜡的恒温电容笔,后来多方请教行业专家,就想到要做一台能自动喷印的机器。”2019年,靳秀丽就带着团队开始了对蜡染绘制设备的研发,经过四年的不断改进,绘蜡机终于研发成功。
“我们投入了200多万元的研发成本,但是很值得,每个小时的生产量可抵50个绘娘。”靳秀丽说,绘蜡机将数码喷印技术应用在蜡染和扎染领域,对喷头、材料等进行专门改进和研发,实现即时喷印,具有快速、高效、灵活的特点,极大提高了蜡染绘制的效率。
“人工并不会因为机器的出现而消失,反而还会提升手工制作的价值。”靳秀丽表示,科技化转型是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帮助企业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对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满足更多现代使用场景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赋能传统技艺,该企业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能力提升。目前,已拥有注册商标1件、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1项,版权登记达160余件。
制作工艺的升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靳秀丽能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我们从文创产品到软装空间定制、服饰定制都可以做,订单不仅有国内,国外的也有。”靳秀丽说。
一台绘蜡机映射出黔东南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8月底,2025年黔东南州非遗活化利用优秀企业(工坊)评选结果公示,15个成效突出、示范性强的企业(工坊)获列入黔东南州非遗活化利用优秀企业(工坊)名单,靳秀丽的非遗工坊名列其中。
把传统工艺做“活”、做“新”,黔东南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鼓励和支持非遗企业(工坊)开展活化利用,让非遗活化利用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编辑 李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