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长河奔涌不息,文明的密码在历史褶皱中悄然生长,从“物勒工名”的工匠精神到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革新,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铃到全球化浪潮下的知识产权攻防,创新火种始终在制度守护中生生不息。7月5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获悉,近日,在湖广会馆举行了“知鉴古今,智启未来——知识产权文化传承与创新”展,该展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详细介绍知识产权的“前世今生”。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据了解,现场通过“知鉴古今:中华知识产权源流”“律动丝路:涉外知识产权攻防”“智启未来:AI时代的知识产权之问”三大板块,详细地介绍了商标、专利、版权等历史由来。
那一件件古老的商标拓印、泛黄的专利文献以及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版权声明,宛如时光的信使,将中国知识产权从萌芽到发展、从本土走向世界的漫长历程,生动而立体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展开剩余66%战国中晚期,在官制器物上铭刻工匠名字,以便于追究质量瑕疵责任,称为“物勒工名”。随着手工业和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汉朝到唐朝期间市井行铺、手工作坊及各类商号数量激增,大量经营者普遍采用固定名称与视觉符号(如店招、印记)区分商品来源,这便是商标的起源。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推动了品牌意识的系统化觉醒。《清明上河图》中,就有42处商业标识,以彩楼欢门构建三维广告景观,酒旗、灯箱、门匾形成多维传播。而诞生于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一枚铜版商标,便是至今保存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商标广告实物。
翻开历史的画卷,专利保护的萌芽早在古代便已悄然生长。
在古代有一些“特有”的技术保护方法,例如“传男不传女”“师父带徒弟”“职业世袭”等,以确保技术不扩散。到唐代,通过“匠籍考核”将师徒传承制度化,展现出前工业时代的技术治理智慧。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到了民国时期,知识产权制度化取得阶段性突破,从1912至1949年间,692项专利获得授权,展览专门展出了民国时期的专利证书、专利产品的照片。
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颁布,生效首日即出现3455件专利申请的盛况,胡国华工程师斩获“专利第一号”。
“盗版现象古往今来都存在,就连白居易也遭遇过盗版侵权,他的作品火爆到可在市场上换茶换酒……”
当时,元稹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作序,生动勾勒出文化市场的版权乱象:“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已构成对作者权利的损害。而白居易则创造性地提出作品鉴权标准“若集内无而假名流传者,皆谬为耳”,开创了古代文人的打假范式。
展览主办方前后收集到了300余份材料,经过两个月的整理,呈现出25块展板、70平方米的展区。截至目前,观展者已超2000人次,包括来自韩国、东南亚、中亚等国家或地区的游客、经贸文化交流团等。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实习生曾艺萌
发布于:重庆市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